,欢迎您
您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证券新闻 >> 安聚宝:四年境外私募“中国旅游”亟待突破

安聚宝:四年境外私募“中国旅游”亟待突破

2020-06-02 16:38:38 来源: 浏览:1

自2016年6月私募行业对外资开放以来,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已经走过了四年。尽管大多数外资私募基金的母公司在全球市场上都有良好的“黄金招牌”,但它们在中国市场的发展并不顺利。私募网络数据显示,目前,除少数资产管理规模超过10亿元的机构外,其余外资私募管理规模不到10亿元。

在业内许多人眼里,外资私募在进入中国市场时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渠道和投资策略的限制也使得外资私募难以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对它们来说,只有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丰富投资策略,寻找未来合适的发展路径,才能在竞争激烈的中国资产管理行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26家外资私募布局中国市场

2016年6月,中国证监会宣布,符合条件的外商独资和合资企业可以申请注册为私募股权基金管理机构,在中国境内开展私募股权基金管理业务,包括二级市场证券交易。

因此,外资私募在中国市场的序幕正在慢慢拉开。

2017年1月,世界知名资产管理公司富达国际旗下的外商独资机构富达李泰(上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正式获准在中国资产管理协会注册成为私募股权基金经理,成为首家“吃螃蟹者”。此后,越来越多的全球知名资产管理机构,如瑞银资产管理(UBS Asset Management)、贝莱德(BlackRock)、鲁博米尔(Lubomir)、施罗德(Schroeder)和侨水(Joihui),也纷纷来到中国市场“安营扎寨”。

据统计,截至5月底,已有26家外资机构注册为私募基金经理,管理产品总规模约为90亿元人民币,包括债券型基金、积极管理型股票型基金、数量型基金、FOF产品等不同类型的投资产品。

除了申请执照和发行产品,外国私募也在扩大其中国市场团队。“在过去的一年里,我们公司已经发布了大量的定量和投资产品,员工已经增加到30多人,涵盖了完整的前台、中层和后台结构,包括市场销售、投资交易、信息技术运营、法律合规等。”一位在上海的外国私募人士表示。

  初来乍到“水土不服”

对于外国私募来说,本土化是在中国市场扎根的唯一途径。一些海外私募机构表示,他们非常重视研究投资者在中国市场的偏好,并将积极推进本土化战略。然而,这些“洋和尚”在深入培育中国市场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

私募网络数据显示,目前盛远投资管理规模在20亿元至50亿元之间,瑞银资产管理规模在10亿元至20亿元之间。此外,20家境外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不到10亿元,其中10家境外私募基金管理规模不到1亿元,占41.67%。

针对国外私募发展缓慢,私募网络未来之星基金经理胡博表示,主要原因是分销渠道有限。在过去的四年里,外资私募在中国仍处于完善战略、培育市场和证明业绩的阶段。可以看出,目前,外资私募在与银行、券商等渠道合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得到大力推进,其表现也没有向公众展示。同时,它还没有被广泛推广到高净值个人客户群。

“此外,外资私募也面临着客户培养方面的困难。就投资理念和预期回报而言,国内投资者和外国私人股本之间仍存在一定差距。如何完美适应需要时间,外国投资者也需要用更长的表现来证明自己。”胡博说。

胡博说,与国内私募相比

尽管面临各种发展困难,但中国资本管理市场巨大的潜在发展空间是外资增加布局的主要驱动力。

很多业内人士认为,对于境外私募来说,只有有效地将成熟的管理理念、先进的投资流程和风控系统移植到中国市场,打造一支优秀的本土团队,强化自身优势,才能真正占领竞争激烈的中国私募市场。

胡博说,一方面,境外私募可以增加自身优势的宣传,并在表现上体现这种优势;另一方面,外资私募也需要丰富其投资策略,向多元化和全球化的方向发展,以满足客户多样化的投资需求。

(来源:上海证券报)

发表评论
网名:
评论:
验证:
共有0人对本文发表评论查看所有评论(网友评论仅供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RSS订阅